2023年首月,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罚单并未缺席。
2023年1月31日,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央行各分支机构披露的信息统计发现,仅按发布时间计算,1月,央行总计对金运通网络支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金运通支付”)、北京银通支付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通支付”)、辽宁新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新天支付”)等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了罚单,合计罚没金额约为1247万元。5张罚单中,有4张为“双罚”罚单。
新年首月5家机构被罚
支付行业的严监管态势,2023年继续延续。根据央行官网信息,2023年1月,5家支付机构受到央行处罚,其中有4家支付机构责任人一并被罚,即领到了“双罚”罚单。从罚单金额来看,3张罚单达到百万元级别水平,罚单最高超过646万元,最少为6万元。
金运通支付是年内首家被罚的机构,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和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两项违法违规行为,被没收违法所得119.12万元,处以罚款208.48万元,合计罚没金额达327.6万元;银通支付因未按规定办理变更事项,被央行营业管理部罚款6万元,该罚单也是5张罚单中唯一一张非“双罚”罚单;新天支付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,被罚款49万元。
谈及新年首月5家支付机构被罚事宜,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指出,支付罚单一直存在,主要原因是支付机构对接的客户数量庞大,交易错综复杂,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无法做到笔笔精准风险识别。与此同时,风控提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,部分支付机构风控建设缓慢,或是不重视该部分布局,就容易违规受罚。
就罚单所涉及的具体违规事宜、整改情况以及后续业务合规规划等问题,北京商报记者也向金运通支付、银通支付等机构进行了了解,但截至发稿,未收到对方回复。
严监管影响逐步显现
近年来,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罚单频现,百万元、千万元级别的罚单时有出现。2022年全年,第三方支付领域至少产生了56张罚单,罚没总金额超过2.71亿元。按照前述罚单信息计算,2023年5家支付机构共计被罚1246.82万元。
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,与前两年的开年首月受罚情况相比,2023年1月支付领域的罚单数量与罚没金额出现了明显的回落。其中,2022年1月,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8张罚单,合计罚没金额接近2600万元;2021年1月,央行公布的支付罚单数量为9张,合计罚没金额为7409万元。
“罚单减少可能与近年来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减少有一定关系,”王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随着支付机构的退出,未来处罚频次可能会下降,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。
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则指出,尽管从数据上同比有所回落,但从处罚上可以看到跟往年相比会有一些新的处罚原因出现,例如“未按规定停止为连续1年未发生交易的受理终端或收款码提供收款服务”。这些也都说明央行持续对支付行业严监管的态度延续下,也在根据新的规定更新检查内容,不断与时俱进。
“另一方面,实际上监管方对违规机构处罚的信息公布通常具有一定的延后性。但同比回落的数据,也说明了央行持续多年的严监管对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,合规性在不断提升。”王蓬博补充道。
此外,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从受罚事宜来看,2023年首月受罚机构涉及的违规事宜,仍旧主要集中在商户管理、支付管理、清算管理等方面,违规“重灾区”主要集中在反洗钱不力、银行卡收单等领域。王蓬博解释称,反洗钱和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和结算管理要求仍然将是2023年罚单中披露最多的处罚原因之一,支付机构在对应领域依然存在漏洞。
王蓬博预计,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等法律的正式颁布,支付机构在保护用户权益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,预计未来这类处罚比例将逐渐增加,或将成为支付机构被处罚的主要原因。
近期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