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鲜的市场规模有5万多亿,许多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零售商也已经入局,但是仍然没有出现一种成熟的生态,新零售的领导者盒马鲜生2018年销售业绩为140亿元,也就是说还没有出现占比1%的公司。
“时效”是生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,这里的时效既有生鲜保质期的时效,也有生鲜零售商的反应时效。宅在家里,不想去买苹果,能否马上送过来;下班了要做饭,那时候下订单能不能被满足?
未来的生鲜市场,或许会出现千亿规模的企业,但是必须得解决时效的问题。业内人士分析,社区生鲜店是一种很好的业态,据测算,1万人就可以开一家店,事实上需要开5家店以上的店才能满足1万人3000户的基本需求。因为社区生鲜店离用户近,服务效率高,既解决了保质期,也能快速反应用户需求。
美团旗下的小象生鲜宣布关闭部分门店;超级物种新零售业务持续亏损;京东旗下7FRESH发展缓慢;盒马从“舍命狂奔”到“保命狂奔”的转变。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,但是烧钱做不了生鲜新零售。
活得久才是王道
生鲜新零售不是比烧钱快,而是比活得久。
生鲜领域烧钱在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流量和热度,从长期来看,并非明智的选择,这是一种寅吃卯粮的做法。生鲜领域来的钱太多,会扭曲行业的发展。烧钱干掉了对手,也会拖累自己,让自身的发展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竞争状态。
花钱买流量得不偿失
生鲜是一个高频、低客单价的品类,不能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应对生鲜,比如,跟高毛利的化妆品、高客单价的3C去竞争,不划算。京东和天猫买流量,去卖一个3000块钱的手机,而我买流量去卖一个13块钱的菜,怎么竞争?
营销不能本末倒置
拼团、优惠券等活动能带来不错的销量,甚至直播卖生鲜这些方式都值得尝试,但是生鲜新零售的本质是零售,必须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这里又回到之前说的“时效”。营销活动必不可少,但是在生鲜领域必须解决时效的问题,才是长久发展之计。
目前生鲜新零售依然在荆棘中前行,很多入局者也纷纷站队阿里系,或者腾讯系,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烧钱做不了生鲜新零售,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,有巨头“罩着你”,是因为要跟你进行战略协同,这个阶段对你有需求,下个阶段不一定有,这会限制了自身发展。就像张一鸣所说,创立今日头条不是为了成为腾讯的员工。
近期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