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实践认定的高手,却并不见得能够很好去总结和阐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。于是,这部分知识被无奈地称为“隐性知识”,是只能通过自己去做一遍才能获取到的知识。与之相对的,是那些可以通过读书、听课,去获取的“显性知识”。

杨浩涌不同。他是我所知道的思考力最强的创业者之一。他会有意识地去反思和总结自己在过往创业过程里的所学。市面上流行着很多杨浩涌说过的金句。比如:中层强则公司强;打仗是做企业文化的最好的方法;你不懂的东西早晚会回来狠狠抽你。

他是最早强调竞争中“势能”的重要性的人之一,也因为笃信势能,杨浩涌相信“七二一”格局,即市场老大最终会占据70%市场份额;他践行激进地广告营销打法,相信占领用户心智的重要性,有自己的“沸点理论”;他推崇“兵力原则”,不相信鏖战,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出来独立运行瓜子二手车时,起手就要融资2亿美金,相当于这家公司一出生就是一只独角兽。

瓜子的母公司车好多,是杨浩涌在赶集网之后创办的一家新的公司。2015年赶集网同多年苦战的对手58同城合并之后,杨浩涌做了一段公司的联席CEO,同时做了一段时间个人投资,最终,还是手痒难耐,决定自己下场,再次创业。

他把自己的上一次创业时的经验和教训全部用在了这家新公司上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一家一上来估值就是一家独角兽的公司,看到了一家在电梯广告和电视广告上狂轰滥炸的公司。看不到的可能还包括杨浩涌组建的还颇为豪华的团队,以及这家公司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。

他不能容忍当年58同城和赶集网的竞争局面再现。他希望能够一出手就占据“势能”的领先,进而不断扩大优势。为此,这个穿着帽衫和运动裤、看上去像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工程师(或IT民工)的创业者,可以自己拿出1亿美金放到自己的新公司。

大规模开线下店是杨浩涌的新的惊人之举。他要在半年时间内,在全国范围内,开上百家营业面积平均一万平方米的线下二手车卖场。按照他自己的描述,在他们组建线下卖场团队的过程中,传统零售业的人几乎都对这个想法大摇其头;而包括他在内的已有团队成员,却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,没有线下零售经验。

不过,这却让他琢磨出一个新的方法论。他称之为“镜像理论”:把线下交易场景中的关键节点,利用摄像头、传感器和二维码的手段,全部数字化,然后传到线上;经由线上的算法学习和优化之后,给出优化后的解决方案,再回传到线下,进而优化线下的零售场景。

通过这种方法,他就可以把已经有的线上和算法的优势进一步放大,把不擅长的线下的劣势缩小。而通过大规模进入线下,他巧妙地打破了原本商业模式划定给他的天花板:二手车交易额中线上成交所占的比例。正像阿里巴巴通过“新零售”打破了划定给电子商务市场的天花板——虽然电商占据零售总额的份额在增长,但总归仍然只是零售总额的一部分。也是通过这种做法,他发现,自己成为了时髦的“新零售”的一部分。

在我最近跟他的一次谈话里,杨浩涌非常详尽地叙述了,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原本的线上平台模式,开始进入到线下;他在线下的具体打法会是怎样的;以及,当然,很多人会关心的问题:一个惯于狂飙猛进的人,在人人大喊缺钱的新的经济环境下,是怎么思考的。

1.线下:

线下销售越来越像一个可以数据化并持续优化的场景

今年你们在大规模地开线下店。听说关于新零售你有一套自己的理论?

杨浩涌:也不算理论,就是有些新零售的想法。大家觉得我们是个比较彪悍、打广告比较多的公司,其实我们今年在新零售上有很多进展,瓜子二手车严选直卖店目前布局有一百多家店。开了这么多家店,也有一些想法。

公司上一轮融资的时候,我们的保卖业务比较受欢迎,投资人当时对我们的理解,是在数据的支撑下,在一个价格引擎的驱动下,提供严选直卖服务。

之前在二手车行业,传统的车商为什么扩张不起来,因为传统渠道都是靠老师傅去看一看,然后给车辆定价。我们做的是价格引擎。这个引擎会把所有的参数都输入进去,包括车况和第三方的各种数据,然后预测车辆在几天之内,可以以多大的概率、什么样的价格出售。随着交易数据量越来越大,价格引擎给出的越策就越来越准确。

价格引擎决定了前端车辆的售卖价格、售卖时长、折扣、车辆异地流通等方方面面。价格引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只不过,严选车辆我们之前是放在一些临时场地的。随着业务的深入,我们开始觉得,是不是把这些车放到店里去,这样买家体验也会更好一些。我们对投入这么大去开线下店,也进行了探讨。

决定大规模进入线下?

杨浩涌:对。最近越来越觉得零售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,尤其是开这种过万平方米以上的店。我们创始团队是偏互联网的,从汽车行业出来的不多,更别说有零售的经验了。我们也不太懂,所以压力是蛮大的。不管是库存、打折,还是店面管理,不知道怎么去做。

后来的想法是,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场景,把线下卖场做数据化镜像,把线下店想要采集的点,作为信息点或者数据点,全部镜像到线上虚拟的卖场来。然后,我们在线上做很多优化,再反馈到线下,对线下进行调整。

因为线上是我们擅长的,我们知道怎么去优化。找到这些优化点,再反向回去,对线下场地管理就会更懂一些。

一开始想的是怎样把想要的数据抓回来,围绕这个思路做了很多尝试,然后发现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。我举三个例子。

第一个例子,我们开发了智能钥匙柜。美国CarMax(注:美国最大的二手车经销商)的卖场管理,每辆车前面有个木头盒子,如果买家对销售说,我想看一辆车,销售就会跑到前台去拿这个盒子的钥匙,拿到钥匙之后把盒子打开,再把盒子里面的车钥匙拿出来,让买家来看这辆车。从数据的角度看,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,这是一个纸质的登记表,只知道某个销售在几点拿了这把钥匙走,有消费者看了这辆车,没了。完全看不到买家围绕着这个车的数据。

我们做了一个智能钥匙柜,放在严选直卖店中。当销售带着买家去看车的时候,买家说我能不能看看这辆车。销售就会在APP里面申请一个工单,接着会出现一个二维码,二维码提示销售到12号柜子去拿钥匙。买家看完以后,销售会把这钥匙还回来。通过这种方法,我们就知道哪个买家和哪个销售看了这辆车。

在线下我们最关注三个点:买家、销售和车。通过智能钥匙柜,我们能够抓到这三个信息点,给到线上。我们不用太去考虑线下买家如何匹配,而是,在线上优化完以后,系统会智能精准匹配买家、销售和车。有的销售擅长卖德系车、有的擅长卖日系车,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太一样。如果能做到这三方面的匹配的话,那么,线下零售就多了一个优化的空间。(比如一个用户要买德系车,就可以自动匹配给他擅长卖德系车的销售)

再举第二个例子,沃尔玛大概十几年就在做RFID,就是在每个商品的后面贴一个条形码。贴上条形码之后,沃尔玛可以跟踪每个货品从发货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整个过程。这个条形码没有完全做起来,因为成本,比如对一包方便面来说,一个条形码大约两毛的价格,就太高了。

但在二手车市场,每辆车的单价足够高。所以,我们也做了类似的事情。卖家愿意卖车的时候,我们就给它贴一个码,这个码会跟着这辆车从入库开始的各个环节。如果做异地交付,这个码一路跟随着这台车,比如说从北京到呼和浩特,到了呼和浩特以后,什么时候进店的,通过哪个路线,在路上停了多久,大概多长时间都可以做实时跟踪。倒不是说这个想法多厉害,而是因为这个场景刚好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去做。

第三个例子是怎么做车的进场地的管理。我们线下一家店上万平的场地,每台车应该放在什么位置?刚开始做场地管理的时候,销售随只能便找个停车位。于是,我们做了一个道闸机(指车辆进出时的起落防护系统,现在的道闸机已经可以自动识别车牌),车进去的时候,啪一扫就进去了,把流程自动化起来。我们还在场地装了摄像头,在车位上贴一个二维码,把车停到车位之后,二维码一扫,就知道这辆车停到了这个位置。这样,一个二维码就把车位和车匹配了。

这样下来,除了之前提到的哪个买家看了哪辆车的数据,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关于车位置的信息,就是他在哪个位置看了哪辆车。同时,摄像头还能追踪买家的动向,知道他在这个车位看这辆车花了多长时间,是由哪个销售带看的。

这些数据在线上优化之后,就可以返回到线下。一辆车进到场地,我们会跟工作人员说,你把这辆车放到A02这个位置上,这都是算法算出来的。与此同时,内部有一套算法去做整个场地的管理和优化。比如这辆车做折扣处理了,车应该停到什么位置去更合适。可以把整个场地管理做到数字化管理了。

对我们来说,我们不擅长做一个线下上万平方米场地的管理,但我们可以把感知到的信息抽象化,作为数据管理,做好优化,再反馈到线下。

有人说,其实找个露天场地卖这些车也挺好。但我认为,能够有个室内的场地,帮助我们去抓信息点,然后不断优化体验,我们就有可能变成最懂卖场的公司,管车也更有经验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提高我们的车辆管理经验。比如,一辆车进了场地以后,第7天、第10天应该怎样促销,到了第45天必须强制出售。一辆车在场地里摆45天,到45天就通过拍卖销售出去,坚决不能让一辆车在我们平台上永远放着。因为二手车的车价是一直在贬值的。一辆10万元的车,在45天的时候,可能折价1万、1万5就卖了。

怎么决定价格调整?

杨浩涌:刚开始的时候是人为的,现在算法已经开始给每辆车建议了。你要是不太懂,就用算法;如果有特别的想法,也可以干预。干预以后我们会跟踪干预之后的效果,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。通过这种方法,算法在不停地学,如果它做错了,就纠正它。

人来纠正?

杨浩涌:对,就跟我们刚开始(给车)报价一样。前年一个评估师说,你们这是瞎搞,这辆车怎么报这个价格,明显高,收进来肯定亏。的确也亏了,因为收进来很多红色的、黄色的宝马车,很难卖。当时我们没有把颜色这个数据维度考虑在内,没想到颜色对价格的影响会这么大,可能能差1万块钱左右。

慢慢通过人为的校验,去对车的价格做调整。相当于算法跟人在下棋,它会学得更快,这个模型我们也是一步一步在走。

所以,线下销售越来越像一个可以数据化并持续优化的场景。本质上,我们是对线下做一个数据化的镜像,镜像之后去做优化。

2.数据:

数据是竞争的本质,积累数据会变成一个有意识的行为

我记得你最开始跟我谈到做线下,出发点其实是用户体验?

杨浩涌:最早我们对新零售的认知,是通过数据来驱动定价,包括车的售卖周期、收入以及车的管理。当时的效果也不错,我们收进来的车很快就卖掉了。我们的价格引擎可以决定很多:售卖价格、卖的时长、周期、收入等。

因为当时大部分场地还是露天停车场,把车往那儿一放,来了买家就看。但随着一个城市一个月达到几千台的规模时,就出现问题了。上千平方米的停车场,说起来挺震撼,但真走进去选车时候还挺迷茫的。

对,不知道去哪儿。

杨浩涌:不知道去哪儿,也不知道逛到哪儿,可能没逛完他就走了。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来了,包括场地的管理。然后就开始想怎么去纠正这些问题。

新零售的本质不仅是说对物品的数据驱动。亚马逊在很多年前,就把我们想做的线上这一块完成了。每一个物品,在亚马逊到底卖什么样的价格,已经在预测了。比如一件商品卖5.1元会多卖一点,但是利润薄一些,卖5.5,少卖一点,但利润高一些,哪个价格是最优的点,亚马逊已经在做各种各样的预测和优化。它在线上已经玩的很熟了。

我相信对线下场地的数据化是亚马逊想做的事情,比如Amazon Go(亚马逊的线下无人便利店)。

我们也认为,未来的零售是靠数据驱动的。亚马逊为什么比沃尔玛市值大那么多?我觉得是因为它能拿到的数据比沃尔玛要多十倍百倍,本质是这个,不是因为线上卖货比你卖得多。亚马逊拿到的整个数据量都比沃尔玛要大得多,如果沃尔玛是万量级,那亚马逊就是几千万量级或者几百万量级,这是导致它比沃尔玛市值更大的原因。

今天到了零售的场景,不仅是车这个行业,任何行业都一样,如果有一家公司在所在的领域,能拿到比同行十倍级、百倍级的数据的话,它就能占领市场。这是零售未来的方向。拼执行力、拼店长能力的阶段,已经过去了。

我觉得亚马逊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,比如做智能音箱,其实想的是拿更多的数据。未来的商业是数据驱动的,谁能拥有更大的数据,谁就能最后有机会去做。包括为什么阿里跟盒马要强调用户的来店数据,因为阿里需要这部分数据。数据会影响到很多公司的商业决策,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触。

我们最近在开瓜子养车店,希望瓜子用户可以从一次服务延展至终身服务。用户在我们这儿买了车,我们把购车后面所有的服务都能做的更好,不管是换胎,还是保养等等。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动作。我们有意识地开始做瓜子养车,并且要求,如果你不是用户,过来之后我们不提供线下服务。或者你到现场下载APP。这会变成一个有意识的行为。积累数据,才有后续所有的延展,才有可以优化的空间。数据是未来商业竞争最核心的一个本质。

所以,其实是从用户体验出发,但过程中发现可以去有意识积累数据?

杨浩涌:包括我们做智能钥匙柜,也是同样道理。最开始的场景,是线下卖场一个大盒子,在里面翻,把钥匙找出。后来我们在想怎么去管的时候,慢慢开始往前想,怎么把线下的脏活、累活,很复杂的事情都能够放到线上去,那就回到我们擅长的领域了。

3.线上化:

线上化以后,一切都会变得简单,用户体验也会更好

在大规模做线下之前,有做什么准备吗?

杨浩涌:其实是在开店的过程中,一步步探索做,慢慢做出来的。

我们测算过按照我们的交易周期,开店会增加多少成本,那剩下来就是,你投入这么多,能得到的回报是什么。我们测算过,按照我们9天的平均售卖周期,一辆车的成本大概是几百块钱,其实还好。

在这样的成本控制下,如果我们在各个城市,开上万平方米的店,首先它是个地标,对当地消费者心智上的影响是有变化的。对用户而言,瓜子就不仅仅是线上,有几万平方米的大卖场,用户可以进去看进去逛,了解二手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。

我当时跟很多投资人说,你是愿意去一个二手车市场,小小的门脸,门口摆着5辆车,一家一家走着看呢?还是你希望去一个大卖场,一次性可以让你都看完。这是一个直观上的体验,会让用户的体验更好。

但是,开的过程是相当辛苦的,我们律师事务所就找了4、5家,帮我们拟每家店的合同。因为每个店要看它之前有没有债务,符不符合规范,比如消防各方面的流程,之前的租户有没有问题等等。中国前5大的装修公司,我们都在用。我们聊了很多线下开卖场的人,他们都觉得我们速度是挺疯狂的,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开近百家店。

为什么能用这么快的速度开店?是因为我们规避了很多零售的坑。比方说我们的选址要容易很多。在传统零售里面,选址是一个非常挑战的事情,一家店50%靠选址。这其实是很恐怖的,虽然如今选址已经比较体系化、科学化,但仍存在着很多不可预期,为什么同样一家店,马路这边和马路那边就不一样,你说不清楚。

但我们做的就比较简单。因为到今天为止,我们所有的获客是通过线上,用户看到以后给我们打电话,我们就说,你到线下严选直卖店去吧。我们找场地,没有刻意去找“金角银边”,我们只需要找一个交通便利,距离市中心10公里范围的地方。然后我们在线上给用户引导、导航。

所以,为什么我们敢做线下店,首先我们周转快,我周转3次你周转1次,那我的租金均摊就是你的三分之一;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我们对金角银边不在意,不依赖于线下的物理环境去获客,不依靠选址。

但是,在哪个城市、在哪个地方开店,总得有一个方法论吧?

杨浩涌:我们测算过。一般一个城市会开一个大店,北京和上海我们各开了一个大店。我们会测算未来一年的销量,以及我们最大的容积是多少,如果是旺季,能多放置多少辆车。同时有一个10%—20%的弹性容纳,比如说4个车位摆5辆车这样。

还有一些还没完全成型的想法,例如自动挪车,用泊车机器人做场地管理,根据定价自己把车辆放置在更加合适的位置。这是第二阶段要做的事。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。

具体城市的选择,是按照线上的销量走的。比如沈阳开了第一家店,沈阳一直是二手车消费重镇,二手车交易量居东北之首,在全国排在前十,同时沈阳开店的相关配套环境比较成熟。我们是多条线同时启动的,沈阳最早开了出来。最大的严选直卖店在北京,那是我们下了工夫的,在898创意园,还挺酷的。可以容纳上千辆车。一期大概七八千平方米,二期4万平方米,我们想要把它打造成一个标杆。我们租了大概8万平方米,一半是用作我们的办公室,一半用作我们的卖场。

它的完整流程是,用户在线上看到信息,然后打电话预约,然后你们引导到线下店里,店里有人来接待他?

杨浩涌:用户在网上浏览的时候,就可以收藏,就跟淘宝上买东西一样,到店的时候会生成一个二维码,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。比如你要几月几号去看,预约完成以后点确认,就会生成一个二维码。到店以后,不用介绍自己是谁,给我们看二维码,扫一下就知道你要看哪些车,然后销售就来了,带着你去看。

基本上你也不指望说,因为线下店是一个地标建筑,有大量的线下流量到店里面去。

杨浩涌:不依赖物理位置,立个大牌子,这是传统的做法。

那不就相当于你们就放弃线下流量了吗?

杨浩涌:看怎么定义线下流量了。一种是用户刚好路过,好奇走进来;另一种是用户知道你有个很大的卖场,主动找过去。

进去也需要下一个APP是吗?

杨浩涌:对,我们需要把APP做的足够小,10兆左右。其实,如果你要买车的话,有个APP会方便很多。包括到店导航、价格的沟通、这辆车有没有卖掉,有没有促销信息。有APP,用户到了场地,不需要再介绍,对哪辆车感兴趣,预算多少,要不要贷款等等。同时,也方便后续的一些沟通,比如销售顾问有更换。我们一直是围绕用户体验这个方向去做的。线上化以后,一切都会变得简单,买家体验也会更好。

4.为什么这么快走到线下:

做企业的“道”和“术” 问题

为什么亚马逊、阿里这样的公司,可能用了小20年的时间,才开始考虑往线下走,你们就很快就要到线下?

杨浩涌:我们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。二手车行业有典型的经济学里面说的柠檬市场效应。绝大部分的普通个人,去传统二手车市场买车很痛苦,又缺乏保障,他不知道这辆车真实车况如何、值多少钱;更不知道这辆车到底什么价格最合适。

针对这个现象,我们内部会有一个定价引擎。价格引擎可以预测价格、售出的概率和售出的时长,这是我们的车好多大脑,就像AlphaGo。它可以上下调整,比如说,8万块限时14天售出,你可以调整到1万块,那它立刻就卖出去了;拉到100万,就没有任何概率可以卖出去。价格变化,卖出去的时间和概率都会变化。拿这个东西我们可以跟消费者说,这个车如果你想急卖,建议你可以定价低一点,概率会高,售出时间会短。要不着急,那就待价而沽。因为每辆车消费者的期望值不一样,我们不能决定它卖多少钱。

通过这个引擎,我们内部就会给每辆车打分,根据他的价格和他的预售,然后我们会有A、B、C、D之分。结果,早期发现,不少AB级的车被车商盯上买走了。因为相对于普通个人买家而言,车商太有经验了,他是老手,一辆车我们拍了几十张照片,再加上259项检测,往上一放,车商就知道,这辆车他买走大概能赚多少钱。

当时我说,即使我们做到了1个月卖10万台,又怎么样呢?没有给消费者创造价值,如果消费者买到的都是CD类别的车,将来肯定做不大,作为一个商业模式,没有办法成功。广告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流量与销量,但将来还是要依靠用户体验和口碑。这是我们当时很痛苦的一件事情。

然后,我们就用了很多种方法,尝试如何“杀”车商,跟踪它的cookie,跟踪它的电话,比如如果电话打过很多次,浏览不同价位的行为,就会认为是疑似车商,会限制访问,包括约的时候会往后排,优先个人用户。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,包括我们还弄了一个纠察大队到各地去访谈,如果销售主动卖给车商,我们就高压盯他。

大概去年5、6月份的时候,我们把全国各地的城市经理叫到北京来开会,是例行的半年总结会。会上我说这个非常重要,一定要把车商给“杀”下去。但我发现大家比较茫然,不像之前开会那么兴奋。我把这些人叫到办公室,坐在一起,我说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?

后来我就发现,我们做企业,其实上面有个“道”,做企业你终极要追求的东西,你要坚持的东西,比如用户至上、服务,它是道。还有一个叫“术”,术是为了达到目标,你要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措施。道和术这两个方向必须要是一致的,一致的话就会形成飞轮效应,推动你的公司不断的往下走,越来越顺。

如果你的术和道是拧巴的,就会有很大的问题。具体到当时遇到的问题,从“术”上来说,卖给车商肯定速度更快,但在“道”上我们又要努力把车商打下去,这就是我刚才说的,道和术其实是拧巴的。“道”往一个方向走,“术”说另一个方向来的快,那肯定就会导致很痛苦。

当时我们就坐下来说,我们看任何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,不管是沃尔玛、亚马逊、淘宝都是一样的,我觉得符合两个特征:大幅提升了行业的效率、消费者有更大的收益。我们其实是做到了第一步。我们当时看过各种各样的成本,二手车这个市场,交易量1000多万辆,中国大概15万车商,人均不到100台,非常分散。原因就是,给车定价是个手艺,没有数据需要凭借经验。而且,每个地方都不同,在北京好使的,到上海就不好使,购买习惯不一样,车价也不一样,各种各样的都不一样,很难复制。所以,这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师傅带徒弟,夫妻老婆店,一套门脸,门口摆几台车,这就是这个行业,一家全国连锁都没有。

我们的效率要比车商高很多,他们的销售一个月大概卖3辆,我们的销售一个月能卖15辆。他们的评估师一天评一辆,我们一天能评5-7辆,因为是全城跑的,同时有大数据支持路径规划。

获客成本也不同。传统车商周转慢,大概1个月以上的售卖周期,甚至更长,所以租金摊的也比较高。同时,我们有大的风控能力,所以我们在金融上的收益也比他们高,保险收益也高。因为我们跟所有大的保险公司有合作,我们卖的保险量大。再加上后续维修保养这些。

不管是收益还是效率,我们都比他们是倍数级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敢做严选直卖,逻辑上是因为效率高,这是底层逻辑。

对卖家而言,如果市场上,大概率严选直卖服务的报价比车商好,我就会积累口碑。大家都说瓜子价格更好,要把车卖给瓜子,那我不就赢了吗?为了追求更好的量,不断的提高效率,给出更好的报价,然后你越有规模,效率越高,这就是一个飞轮效应。

但是从平台转到零售,我们还是挺紧张的,团队里也没有做零售的。所以我就去找投资人聊,包括徐新、陈小红,她们投过京东等公司,对零售也熟。我说我有这个想法,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,一起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。打十几亿广告我们一点不紧张,扩大到200个城市,我们也不太紧张,因为之前都做过。人容易摔跟头都是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、不太懂的事上。

后来果然摔了跟头,交了好多学费在零售上。零售不一样。之前成交不了无所谓,现在你成交不了,一辆车是要亏钱的。然后,库存这些都是占用成本的。所以当时去跟很多人聊。

但是,你的商业模式,必须“道”和“术”两个要统一,否则没法往前走。所以,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,只要是对的你就应该去做。不是说为了重而重,也不是说为了轻而轻,是怎么对的就怎么做。

我们作为一家公司,理念就是刚才说的,第一提升行业效率,第二要让消费者受益,为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。这里面不存在说你不懂,你不擅长或者你不敢,因为它重所以你就不碰,怎么对怎么来。

这是我们当时经历的过程,不是说拍脑袋就说去开个线下店吧。当我们这么去做,用算法在我们数据比较多的地方去报价收车,然后不断尝试,遇到有些车报不准,那我们就认怂,亏了公司就认。要交学费,这是必须要交的,而且算法没有这些数据是很难成长起来的。算法在不停的调整,数据多了它就越来越准。这个过程从2017年3月份开始,几十台、几百台,慢慢到当年12月份做到上万台。

可能在中国二手车市场里,之前没有谁做过。投资人说好像你们还挺厉害,能够用算法去规模化复制在几百个城市,能够管理上万台的车,而且14天就能把它卖掉。我们当时定了一个规则,就是把14天售出率来作为一个标准。

然后,去年12月份,我们准备融资的时候,正好当时新零售比较火,跟投资人讲,投资人说,你们好像把新零售跑通了。

新零售当时是一个风口。

杨浩涌:对,新零售,线上线下联动,然后数据驱动,讲了一大堆,包括我们的定价怎么弄的。这些东西他们是感兴趣的,所以就比较顺利,拿了很多钱。

刚才聊的是我们最近半年的一些发现。通过数据驱动。这是一步步迭代的,我们越来越认知到数据的威力。很明显的一个数据就是车辆售卖周期,传统的车商平均是32天,CarMax是20多天,我们平均是9天售出,是传统车商3倍以上工作效率的提升,所有人都很惊讶。售卖效率一上来,坪效肯定也提高了,风险也降低了。零售非常核心的一个指标,其实是库存周转。

再给你解释一下,为什么我们能做到9天,别家做不到。国外的二手车定价是这样的:有两家公司KBB和CarMax做车定价,每年会出一本书,就跟黄页一样,书里面会给每一款车做定价,那是非常细的一个工程,像一个大的资料库,里面每一辆车,会有年份、颜色等各种指标,所有指标计算在里面,最后出来一个价格。

在我们来看,他们给出的是价值,我们定的是价格。我们考虑了供需关系频繁波动这种现实场景。美国2017年是新车交易1700多万辆,二手车年交易4000多万辆,常年这样,交易量稳定,价格也稳定。所以他们用价值去定价没有问题。中国这个市场,最近临近年底大减价,成交量与成交价都在下滑,各种各样的车型不断出来,价格不断在波动,再加上中美贸易和税收等因素,要按价值去定价,那死定了。

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,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,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。在做线下业务的时候,二手车的价格在月头、月尾、年初、年尾这种时间节点都有变化,包括新车的价格波动,都会影响二手车定价。

再举一个场景的例子。线下假设有一间夫妻店,门口摆着几辆车,一辆宝马3收进来,这辆车到底标价多少是拍脑袋决定的,毫无疑问。假设定了20万,比如最近好像中美贸易战,税收高了,所以把价格定的稍微高一点;或者店主看了一下周边二手车市场,还有好几家在卖一样的车,凭直觉定20万。

然后,店里每天来5个人,这5个人进来转一圈,可能问一下价格走了。他等了2周,没有卖掉,会思考是不是价格定高了,牌子改成19.5万元,又等了一段时间,没人买。最后有一天,18万卖掉了。这是为什么传统车商需要1个月以上的销售周期。

这里面的问题,首先定价靠直觉;第二,调整价格也靠直觉。所谓进来店里那5个人,是真想买车,还是进来溜达一下,看到有好车就开开眼就走了。在我们互联网人眼里,进来的这些人带来的不准确数据都是噪音,因为不清楚这些人的目的。

我们怎么把这个场景线上化?一辆车到底要卖多少钱,在数据系统中,每辆车有自己的pattern(模式)。比如说这辆车上架了,是一辆2002年的红色宝马,20万。我们定为20万,是根据历史上类似车成交的价格为依据。假设我们认为是14天售出这辆车,它的pattern是什么呢?

现在开始数据化场景,我给这辆车1000次展示,首先这个展示可以做到千人千面。你一直在看宝马,我就给你推荐宝马了,所以我们没有噪音,不会给想买奥拓的人推宝马。这1000次展示对我来说是一个样本。其中,我看到有100个人看了这个展示以后打了咨询电话,咨询这辆车的情况。这100个人当中有10个人到线下看了这辆车,最后成交了,这是这辆车历史成交的pattern,就如同股票和天气预报一样形成一种趋势预测。

在线下的夫妻老婆店,不可能一次拉来100个顾客,然后判断定价是否合适,如果不成交马上调整价格。但我们可以做到。对我来说,我的流量可以给这辆车1000个展示,在这1000个展示样本中,如果20万的定价,只有50个人打电话,只有5个人到线下去看车,我就知道价格定高了,引擎就开始动了。而且这一切可以在一天内完成。当然,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,可能是新车降价,可能是别的,但会在数据中体现出来。

价格决定一切,1块钱当天就能卖掉,100万永远卖不掉,在一个买家卖家充足的平台上,不存在类似街边店那种随机的情况:可能最近人气不好,每天进来的人少,就是卖不掉。我们有几百万用户,只要价格合适一定能卖掉,这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场景,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用价格来调节售卖时长和概率。因此只有我们能做到平均9天售出,CarMax做不到,因为它没有线上做数据化的分析。

现在,通过卖场,我们能把这些数据化的结论应用到线下,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些思考。

5.新零售:

不仅是商品的数据化,而是围绕零售所有相关元素的数据化

对于新零售,你有没有自己的定义?

杨浩涌:我可以试着去讲,但没有试过真正用一句话去定义它。我的观点是,不管是新零售还是线上线下结合,它不仅仅是商品数据化,而是围绕零售所有相关元素的数据化。线上就不用说了,如果有线下业务,能形成一个从线下到线上的镜像映射,去形成一些数据节点,再根据数据进行优化,这是未来的新零售。新零售为什么比传统零售做得好,本质是因为新零售能拿到比传统零售更多的数据。要想大幅领先于他们,数据要比他们多10倍。这是未来任何一个领域的商业模式。

所谓新零售,不是你有网站,现在要在线下开店,这不代表就是新零售,即使线上给线下导流了,也不算是新零售。新零售的本质,是像曾鸣说的,未来智能商业时代,线上化、数据化、智能化,这三步一步一步互为依托。首先要数据化,才能有智能化,这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想法。

盒马和瑞幸这样的公司,更想让用户所有都在线上完成,可以这么理解吗?

杨浩涌:去看盒马的时候,我当时比较好奇,居然不收现金?第一个想法是会不会导致很多人,比如老人被排除在外。但我现在发现,其实像这种APP,我家里老人现在用的也挺习惯,也会自己下单。其实当你做了这样有意识的选择后,会解决很多问题。

生鲜讲究时效、新鲜,用了APP以后,就拥有了所有数据,将来盒马会比其他零售商有更好的预测能力,效率就会更高。如果效率比你高,大闸蟹价格就是比你便宜。

大幅提升行业效率,消费者因此而受益,所有零售公司都是围绕这两点在不断迭代的过程。效率比你高,就能体现在价格上。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盒马今天很多店亏钱,却有很多人看好它的原因。盒马不仅仅是开了个店,所谓的数据打通是在所有这些过程中体现出来。

苹果是科技公司,宜家是成功的零售公司,他们开店的时候,基本上都是非常慢,非常谨慎。为什么你们开店节奏这么快?

杨浩涌:因为时间倒逼。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把握,之前没有这些店的时候也在卖车,只不过有了这个场景可以卖得更多。

我们开店,首先是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。其次,我们会看,付出这些成本,到底得到了什么。只看这两点,就能够做决策了。整个过程,因为对线下路过的人流不依赖,对销量有比较准确的预测,也不需要养店。养店的本质是依赖于物理获客,而我们是通过线上获客,将来东城关了开到西城,第一天也能有顾客。这是我们开店容易一些,能更快开店的一个很重要原因。

另外,他们可能也是因为做零售,习惯了那样的节奏。对我们来说,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的,开店因此这么快。

我们看苹果的经历,真的是试验很久,不断雕琢各种细节。在你看来,苹果的线下店算新零售吗?

杨浩涌:不算。苹果还是一个品牌公司,卖东西主要依赖于非常优质的产品,用线下店去打造更好的体验。苹果看选址还是金角银边,在最好的位置上去获客,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线下店带来的增量。我跟曾鸣聊过,他觉得我们还挺像新零售的。

6.大环境:

不怕大的变化,就怕它不变

你们一直速度非常快,打法也偏激进,这种打法会受大环境影响吗?比如大家都觉得今年环境不是特别好。

杨浩涌:资本市场肯定会有影响。但是,市场好和不好都是领先的机会。好的时候可以拿更多的的钱,节奏更快;不好的时候,可以进一步拉大领先的差距。这么多年,我们也经历过好几个周期。对我们的节奏来说,市场好的时候会更激进一点,因为对未来的融资或者扩展更乐观一些;差的时候,安全线会画得更高一点,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公司,账上最低要有多少现金,这是安全线,低于这个线你不能碰。这个线我们会拉的更高一些。

当你决定大规模铺线下的时候,有预见到或者有想到,外部环境会变得比较差吗?

杨浩涌:我们算过成本。总体金额确实挺大,但我们对年底销量有预测,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。这些店开出来,我们大概销量是多少,每车的收益是多少,大概什么时候这些店可以赚钱。我说的保守一点,不超过半年,这些店都是赚钱的。

你觉得大环境接下来会怎么样?

杨浩涌:我们是做好准备的,没钱也得活着,不融钱一样可以做的很好。但是,整个行业,比如说新车交易跌成这样,我们没有想到。

肯定得先活好。如果没有资本支持你,你就要很快去赚钱。今天我们几万人的规模,融不到钱公司挂了,不会有这种情况。

我还是这个观点,不怕大的变化,就怕它不变。大的变化不管好的、坏的,其实都是机会。说实话,最怕是不变,不变的话新公司很难有机会。现在的市场情况,从主机厂或4S店来说,他们面临的压力越多,这个行业就越有可能会变革。不过现在也很难预测未来会怎么样。

你经历过融不到钱,差点挂掉吗?

杨浩涌:有啊,当年赶集最差的时候,账上的钱只剩3个月了,那种经历不想再有第二次了。企业如果到这个点,一定是出了大问题,比如你面临的所有现实都跟你预想的不一样。有的时候我觉得旺季反而会容易出问题,用力过猛。

大部分没钱,是由于对未来的判断跟实际发生的有偏差。在使劲冲的时候,以为能拿到钱,往往都是这个时候……在山上摔死的都是不太注意的,很少有自己很小心反而摔死的。我自己看到很多挂掉的公司,其实是对未来的预期跟实际发生了巨大偏差的时候,出现的问题。明明知道冬天来了,然后把自己饿死了,很少有这样的。如果已经知道冬天会来,应该就不会挂。

感觉你们已经是近几年创业打法最凶悍的公司了。

杨浩涌:有吗?很多行业都是这样。没办法。这个行业我们是后来者,总得这样去做一些决策。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对错,跟风格有关。有时候“道”的层面,“快”是安全的。如果跟对手搅在一起,很痛苦的。你拿到钱,他也拿到钱,投资人觉得竞争太激烈了,所以你们俩谁都不挣钱,这些都是不安全。

问一句题外话,为什么今年环境这么差,但是这么多公司上市?

杨浩涌:一级市场不好拿钱,投资人要退出,没有办法,这是真实的原因。这不是我自己的观点。我也问很多投资人,他们就这么说的。如果市场更差,公司可能会挂的。

市场接下来会更差?

杨浩涌:他们预期吧。倒不是说百分之百会更差。如果更差,那怎么办?当然公司都有必胜的信念。但是万一呢?万一市场变化,不好融资,怎么办?那还不如先上了再说。我觉得都是这个想法。尤其是一些公司,想趁市场还有机会,数据还不错,先上了再说。

你不在乎这一点?

杨浩涌:我们还好,因为刚拿完钱。但大环境肯定比一年前要差。因为我们买广告比较多,看广告市场,当时买广告抢得特别厉害。我们春节下单都下不进去,春晚的广告飙到天价,包括今年世界杯,那个价格卖得是超级离谱的。世界杯上一届招商也就十几亿,这届一下飙到了40亿。当时还想,这么贵,有谁买啊,最后捡漏吧。后来发现没漏可捡。这是世界杯时的场景。

广告市场肯定是一个风向标,广告市场蛮反映(市场信心)的,它是一个对未来预期的想法。现在来看,至少比半年前、一年前要差。

是预期的变化,还是真的变化?

杨浩涌:新车销量下滑不是一个小事。这么多企业普遍降价,我估计未来要整合。

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,守是守不住的。不可能让你守住一个区域市场。当年做赶集的时候,对手说要死守上海,在上海稳住,也就稳了大概两三年,后来我们春节发动了一场攻势,整个上海一夜之间都是我们的广告,几个月之内就攻下来了,守是守不住的。

我们现在的模式,要拉到一定规模之后,整个成本降下来,才可能盈利,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在里面。网络越大,效率越高,包括成本、人的效能。在货品上,因为量大,周转、匹配效率更高,获客成本也能拉下来。

比如品牌广告,每年打几亿的广告,任何一个品牌,要想有足够大的穿透力,像瓜子一样在两三年内让绝大部分人都知道,需要保持一个这样的体量。

品牌里有一个效应叫沸水效应:水烧不到100度,烧到95度就是浪费。烧到95度,只要不接着烧,就会冷却下来;烧到100度以上,只要保持一个小火,就能一直沸腾。这就像用户对品牌的认知。品牌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形式,让消费者在成千上万的品牌里面,能够记住你。需要一个大比例的投放维护,同时还有不断优化匹配人群,才可能让品牌站住。这些广告不会因为交易量的大和小发生变化,不会说你卖1万辆,只需要1亿,卖10万辆需要10亿,而是都需要10亿。

所以小体量的时候,品牌站不住,获客成本就会高。我们俩都去买一个网址导航或者网站流量,两个品牌放在一起,你可能就是1万个点击,我可能就是3万点击,因为我的品牌比你大,消费者认可我的品牌比你更好,这些都体现在效率上。所以,我才说,第二名、第三名很难守得住。

因为你一出来就很贵,所以我听说有投资人考虑再三也没投。

杨浩涌:也是倒推的,我们算过账的。你要说跟之前创业有什么区别,那就是我们每次都算账算得很厉害。我们算过账,的确打那一仗,需要两亿多美金。没有办法。如果达不到那么高的估值,反而会导致我们的确定性不高,光打广告一个多亿就没有了。我们当时看到行业里面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因为做不大导致账算不过来,因为账算不过来,所以大家都很保守。

而且,我们又是最后进到这个市场的。怎么把它打破?就凭着我的能力强、执行力强,不可能的。商业不是这样的。我们当时做过测算,因为体量小,所以不赚钱;因为不赚钱,所以体量小,然后大家就在里面耗着。2016年我们就测算过,这个市场的规模要做到四五万台,就算得过来账。然后再倒推回来我们需要多少钱。

没有办法,不是说我们有意识要这样,而是说就得是那样一笔资金,才能在那个市场环境中,让你跑出来。

有没有投资人,不是很看好线下这么大规模去开店?

杨浩涌:至少投进来的,应该都是认可、支持我们的新零售战略的。大家都觉得挺美好的。我一直在说,任何一个市场,你用消费者的角度想这个事对不对,靠不靠谱,不要去看财务账算不算的过来,不要太去纠结C2B、C2C、B2C这些东西,这些不是本质。本质是从消费者的角度,到底创造什么价值。消费者现在就是看价格的,谁的价格好卖给谁。

我刚才一直说,我们是用创新重塑这个行业,需要让消费者感知到,不能天天说我们没有中间商赚差价、便宜什么之类的,总得有一个东西,让消费者感知到你在改变这个行业。就像沃尔玛开出来之后,大家就知道他们很厉害,在改变这个行业的业态,不仅仅是价格,还有质量,还有整个购物的体验,相比之前有大幅的提升。

我觉得只有节奏的问题。我们算过账。大家可能会觉得在这个大冬天,你们这么激进,一下开这么多店。但我觉得这个方向是毫无疑问的。你的“道”往那个方向去走,你的“术”跟你的“道”是对应的,这个方向毫无疑问是对的。只要你按照那个方向走,剩下就是算账的事了。算账这事很简单,财务报表一拉,账上还有多少钱,下半年、明年还有多少钱,这个钱能够维持一两年还是三年,大家看明白了,你就往前走呗。

你把速度看得更重要,还是把安全看得更重要?

杨浩涌:这两个不是绝对的,有时候速度快是更安全的一种,或者像大家说的,进攻是最好的防守。

到今天这个体量,我们跟投资人聊的时候,有两点:第一,我们新零售跑得通,我们算过账,超过一半以上的门店今年12月份就能挣钱;第二,速度,二手车这个行业最后应该是“七二一”的格局,我坚信我们已经跑赢在这个体量上了,这跟我们过去两三年跑得比较快有关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跑得快反过来说是最安全的,因为在资本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两个不矛盾。跑的快,导致身位领先,之后可以去得到更好的投资。

我刚才讲的,可能是偏“道”的方面的速度和安全。至于“术”的层面,比如很多人会好奇,你的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烧光。我不能给具体的财务数据,但我们的钱足够可以做这个事情。因为说实话,开这些店整个下来,我们说花了10多个亿,但也是3年均摊的,对我们来说还好。

线下店半年赚钱,这个赚钱具体指什么?

杨浩涌:就是这家店把场地、租金、人员、广告费的均摊全部做进去,成本全部摊进去,统计的时候这家店是赚钱的。不是一个虚的概念。就是一个赚钱的店。超过一半的店,百分之百赚钱。

7.重心:

创始人是推动变革的一个核心力量

现在主要精力会花在什么地方?

杨浩涌:因为我们变革挺大,说实话过去一年最紧张的,就是新零售这摊事。广告这些东西我们比较擅长,团队比较成熟,投放也比较靠谱。零售是我特别紧张的,从决定开始做这个事,我就很紧张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在不擅长的事情上你一定会摔跟头,它一定会来敲打你的。好在到今天这个时间点,应该差不多了。新模式走了一年多,大的逻辑都跑出来了,给了我们一些信心。

你出门巡店吗?

杨浩涌:各个前线的人回北京,我要跟他们聊聊天,吃吃饭。我们有很多小组,每天在更新很多东西,都是细节。不是一个大概念,今天这个时间点,其实做的更多都是细节。前端每天的数据,在做很多分析,好的城市、不好的城市,数据很多很多。我们周会是相关的小组坐在一起讨论,数据好坏,有什么变化。然后每天在群里面,分析当天的数据情况好不好,原因是什么之类。

你的精力主要放在这些细节的事情上?

杨浩涌:对。创始人的工作,除了资本、搭团队或者一些大的战略之外……我那天看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写的一本书,说了一句话,我挺感动。大概意思是说,创始人是推动变革的一个核心力量。他说,改变不是说你脑子想好了,大家就往前去推了,其实在这些大的变革的时候,你要盯得很细,否则会摔跟头的。反而是那些上轨道的,你不用太在意。

可以说我们今天搭的这个团队,不做车,去做别的,做很多领域,比很多创业公司,有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机会。不是说百分之百能成,而是相比其他人稍微好一点,因为你钱更多一些,找的人更好一些,这是现实。

明年的重点肯定还是线下新零售?

杨浩涌:肯定。我自己比较乐观的是,我们找到了一种方式,就像当年百度找到竞价广告模式一样,一旦跑通,会持续不断优化。你不是一个完全的电商了,不是在中国的二市场电商市场份额占多少,没有这样的问题。在与汽车相关的数万亿市场里,把效率做到足够好,体验做到足够好,就应该是不断增长的,理论上未来的天花板应该是更高了。比如说,中国二手车年成交1000多万辆,电商占比有一个天花板的限制,但我们布局线下后就没有了这个限制,反而能发挥我们的效率优势,能够做到更好。